(本网讯)10月16日,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主办的中乌绿色能源示范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双碳产业专委会理事长、长联石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家龙出席会议并发表核心演讲,提出以中国新疆麦盖提 “生态 - 能源 - 产业 - 民生” 四位一体模式为蓝本,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建 “中乌绿色自贸试验区”、落地 30-60GW 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并衍生 20 个绿色零碳产业集群的合作方案,为 “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本次会议吸引线下 30 余家企业、线上 36 人参与,国家电投氢能公司、远景集团等企业代表现场表达合作意愿。
龚家龙以新疆麦盖提的转型实践,印证了模式的可行性。曾经 90% 区域被沙漠覆盖、年沙尘暴天数达 150 天的麦盖提,通过 “光伏 + 治沙” 创新实现 “绿进沙退”:如今已建成 46 万亩全球最大人工沙漠锁边林,沙尘暴天数降至 50 天以内,210GW 国家级沙戈荒新能源示范区加速推进;“绿电→绿氢→绿氨→高附加值产业” 全链条闭环年减排二氧化碳 1.2 亿吨,更带动上万个就业岗位,农民人均收入提升 30% 以上。这一 “生态、能源、产业、民生” 共赢的样本,为乌兹别克斯坦提供了现成的绿色转型方案。
麦盖提模式与乌兹别克斯坦需求高度适配,核心源于三大契合点:
资源禀赋同源:乌兹别克斯坦年均日照超 2800 小时,沙戈荒土地广阔,与麦盖提 “向沙漠要生态、向阳光要能源” 的起点一致,具备发展新能源的先天条件;
产业需求同频:乌方冶金、化工、棉花加工等支柱产业面临高耗能转型压力,而麦盖提验证的 “氢氨零碳燃烧技术” 可适配 1400℃高温生产场景,能降低综合能耗成本 40% 以上,精准匹配产业升级需求;
区位战略同向:作为中亚地理中心,乌兹别克斯坦可依托 2027 年通车的中吉乌铁路,复制麦盖提 “本地产能 + 跨境通道 + 全球市场” 路径,既满足国内绿电需求,又能向中亚、欧亚出口紧缺的零碳燃料。
基于上述基础,龚家龙提出清晰的合作实施框架,并明确近期落地抓手:
路径一:共建 “中乌绿色自贸试验区”,分阶段建 60GW 基地
以 2025 年为起点,依托中吉乌铁路通车契机,推动中国喀什自贸区与乌兹别克斯坦自贸区构建 “两国双园” 联动模式,用 5-10 年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布哈拉州共建 “中乌绿色自贸试验区”。基地建设分两步:2025-2030 年优先建成 30GW 光伏治沙与绿电项目,2030-2035 年扩容至 60GW,同步配套绿氢、绿氨、绿甲醇全产业链。目前,中乌两国共同批准的 700 亿元人民币绿色发展基金(首期 70 亿元)已为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中方还将引入程一兵院士团队氢氨燃烧技术、安徽氢聚制氢设备、中科院 “液态阳光” 制甲醇技术,实现 “建区即投产”;同时复制麦盖提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 模式,兼顾能源生产与民生增收。
路径二:“双本土化” 培育内生动力,确保合作可持续
中方将联合喀什大学及百名国际院士工作站,为乌方定制人才培养计划,匹配 “两国双园” 及 20 个产业集群需求;与乌方科研机构共建 “中乌绿色能源联合实验室”,针对乌方气候优化光伏组件耐高温性能、调整灌溉系统参数;启动 “绿色技能培训计划”,每年培养新能源运维、治沙技术、氢氨应用专业人才,逐步让乌方团队主导项目运营。
路径三:织密 “能源网 + 市场链”,打造中亚零碳枢纽
在区域层面,协助乌方借鉴新疆 “南疆北疆 750 千伏电网” 经验,升级区域电网,提升绿电跨区域调配能力;在国际层面,依托中吉乌铁路、中乌天然气管道,布局绿氨、绿甲醇专属运输专线,让乌方绿色产能辐射中亚邻国,并通过中国市场连接全球。当前全球绿氨产能缺口超 90%,60GW 新能源基地配套产能将助力乌方成为中亚 “零碳燃料枢纽”。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和振伟在会议总结中充分肯定了系统性规划,并宣布将成立“中欧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合作联盟”,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他明确了近期将以“1GW风电/光伏消纳产业园”作为“小切口”优先落地,并计划于今年12月上旬组织中国企业代表团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深度对接,力争推动项目进入两国高层视野,实现快速突破。
“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携手共赢。”龚家龙强调,麦盖提的实践证明沙漠可变绿洲、高耗能可转零碳,而乌兹别克斯坦的资源禀赋与转型决心,将与中国的技术、资本形成合力,共同书写中乌绿色合作的新篇章。
在共建“一带一路”和“绿色丝绸之路”的旗帜下,中乌两国以新能源合作为引擎,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新征程的篇章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