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2024年10月16日,一场汇聚中乌两国政、产、学、研精英力量的专题座谈会——“中乌绿色能源示范会议”,在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主办,旨在深入探讨在乌兹别克斯坦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的综合规划,标志着中乌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领域迈入深化务实合作的新阶段。
会议在位于北京海淀的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第二会议室举行,来自国家电投、中国电建、中交建筑、长联石油、远景集团等30余家单位的代表线下参会,同时还有包括中国农科院、商务部研究院、多家知名企业在内的36位代表线上接入,阵容强大,凸显了各方对中亚新能源市场的高度关注与合作意愿。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和振伟在开场致辞中,分享了近期出访中亚国家的深刻观察。他指出,无论是塔吉克斯坦对绿色投资的渴求,还是阿塞拜疆雄心勃勃的“绿色走廊计划”,均表明整个区域正处于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强调,将中国在新疆喀什等地积累的新能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成功经验,特别是针对电网薄弱区域的离网消纳模式,复制并推广至乌兹别克斯坦,形成示范效应,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切实举措。和会长特别鼓励中国中小企业发挥技术和设备优势,精准对接当地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中国投资促进中心理事长李峻详细介绍了乌国优越的投资环境。他形容乌兹别克斯坦为“稳定中的稳定”,政局稳固,对华友好政策坚定不移。近年来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0%-13%,展现出强劲活力。李峻重点解读了乌方为吸引外资推出的一系列重磅优惠政策,包括根据投资额度享有的多年所得税豁免、设备材料进口零关税、出口欧盟免税及物流补贴等,并强调了由副总理牵头的“总理府通道”为项目高效落地提供的强力保障。
座谈会上,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双碳产业专委会理事长、长联石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家龙系统阐述了“沙戈荒太阳能电氢耦合绿色氢氨醇一体化”系统规划。该蓝图瞄准乌兹别克斯坦广袤的沙漠、戈壁和荒漠地带,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分阶段推进,建设一个发电规模达30GW至60GW的大型新能源基地,并以此为引擎,推动20个绿色零碳产业集群落地,涵盖绿色化工、新能源、智算中心、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植物油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目标是打造万亿级、千亿级、百亿级的产业梯队。
这一宏伟构想得到了坚实的基础支撑:预计两年内通车的中吉乌铁路将构筑起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规划中的“两国双区、双园”模式(喀什自贸区+乌兹别克斯坦自贸区)奠定经贸平台;而首期规模达70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发展基金”将为项目注入强大的资本动力。此外,计划设立的国家级新能源交易所,旨在实现全天候交易并与国际市场接轨。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高级顾问、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原党组副书记毕亚雄在发言中深入剖析了能源综合利用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他强调,“离网制氢”并结合氢氨储运与转化,是解决乌兹别克斯坦现有电网饱和、无法大量接纳波动性新能源电力的关键。毕院士提出了明确的成本目标——将制氢成本降至1元/标准立方米以下,从而使得“电-氢-氨”产业链在经济上具备强大竞争力,甚至有望改变区域能源格局。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叶氢(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代表分别展示了其在制氢装备、燃料电池、常温常压储氢等领域的尖端技术和成功案例,为规划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国家电投的罗烯予详细介绍了其在吉林、大安等地的项目实践,为乌兹别克斯坦项目提供了宝贵参考。
会议的讨论并未局限于单一的能源生产。北京东尤水汽能科技有限公司介绍了其集制冷、制热、制水于一体的创新技术,为乌国缺水区域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德玛路威轮毂有限公司施钰则介绍了其高效、节能的轮毂生产线技术,与乌兹别克斯坦正在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度契合。
此外,中国农科院植物油料研究所的代表介绍了耐盐碱油菜品种及其与光伏结合的“农光互补”模式。陕西林业产业协会则分享了其在防沙治沙、林业产业方面的经验,与乌方新设的“国土治理部”职能高度匹配,展现了中乌在生态修复与农业协同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湖北源禾新能源有限公司则着眼于分布式光伏与乡村振兴的结合,为乌国农村地区的能源脱贫提供了新思路。
在总结发言中,和振伟会长明确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他宣布,将成立“中欧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合作联盟”,汇集各方力量。短期内,工作重点将聚焦于推动一个具体的1GW风电/光伏消纳示范产业园项目,整合轮毂制造、陶瓷生产、制氢合成氨等具体业态,形成可快速落地的“小切口”项目。协会计划于今年12月上旬组织企业代表团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深度考察与对接,目标直指乌方高层关注与支持,力求推动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
此次座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乌兹别克斯坦乃至中亚地区的绿色能源发展描绘了清晰且充满希望的路线图,更彰显了中国企业与机构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践行“双碳”目标方面的责任担当与创新能力。与会各方坚信,在中乌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沙戈荒”必将变身“绿洲”,成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又一典范之作。